首页 > 创新驱动

商洛现代中药发展之浅见

发布日期:2009-02-04 11:22:26     来源:商洛市科技局1     作者:商洛市科学技术局     责任编辑:商洛市科学技术局     浏览量:115368

摘  要

为了进一步理清现代中药发展思路,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商洛现代中药发展现状、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商洛中药产业现处在初级起步阶段,属农业主导型,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应加强以五大商药为主的道地药材生产体系、创新体系、加工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营销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培育和发展中药企业集团,形成多个国内外知名中药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逐步实现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在发展模式上,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创造环境、搭建平台;企业“唱戏”、组织开发、争创名牌;一、二、三产业协调配套,实现商洛中药产业的突破发展。要大力推行以企业为主体,土地为资本,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股份制公司,促进商洛中药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黄姜”热过后,各级政府在思考,广大药农在反思,商洛现代中药能否发展、怎样发展、政府在现代中药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带着这个问题,市中药现代化办公室组织干部深入基地乡村、走访产销大户、调查龙头企业,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全市现代中药发展现状

商洛地处“两带”跨“两域”,独特的地形、地貌、土壤为植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1998年,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的机遇,引进天津天士力集团公司在我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丹参药源基地,商洛中药产业由此向规范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一)主要工作成效

1、中药材基地形成规模  2006年底,全市形成以丹参、连翘、桔梗、五味子、杜仲、金银花、柴胡、黄苓为主的中药材基地120万亩,药材总产量23.2万吨,销售收入10.5 亿元。其中规范化人工种植面积达到48万亩,占总面积的40%。商洛丹参成为国家药监局审批认证的中药材栽培品种;并得到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认证。以五味子、连翘、金银花、杜仲为主的成片野生药材总面积达到70万亩,占基地面积的58.3%,年产量7000吨,以洛南为主的连翘林达20多万亩,丹参、连翘、桔梗、五味子、柴胡五大商药总面积达到35万亩,占基地总面积的30%

2、中药加工体系初具规模  全市有制药企业和饮片加工厂十户,其中香菊、盘龙、泰华、必康、欧珂五户制药企业的41个剂型167个品种通过国家GMP认证,盘龙、香菊2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盘龙牌“盘龙七片”、“东秦牌”香菊片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商州刘湾项目区和柞水盘龙生态产业园初具规模,入住企业18户,完成总投资2.5亿元。中药工业实现产值4.5亿元。

3、中药研发体系逐步形成  2005年市政府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商洛市中药材GAP科研工程中心和秦巴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为中药材研究和建设GAP基地提供了技术服务平台,各医药企业成立了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从事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达50多人,香菊公司、盘龙公司与市外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自主研发的以当地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红山胶囊、金咽利胆胶囊、女延春、山珍靓肤胶囊等新药20多种,

(二)所处阶段及特征

通过现状分析我个人认为:商洛中药产业处在初级起步阶段,属农业主导型,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种植基地生产的药材,主要以原料出售,中间提取物、知名品牌太少,没有真正形成产品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主要特征是:

1、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2006年中药产业实现产值17亿元,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比是60:30:10,极不协调,中药农业比重大,中药工业、商业比重小,特别是中药工业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强。据市药检所调查,2005年市五户制药企业和5户饮片企业使用中药材1967.8吨,而使用本市地产药材1076.13吨,占使用量的54%,使用外地药材46%,除过饮片生产企业,五个制药企业使用本地药材的数量不到地产药材的10%(不包括薯芋加工,薯芋加工企业正常年份使用黄姜15万吨左右),主要原因是制药企业规模小,以地产药材作为主要原料的中药产品太少,没有较大的中药提取物加工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的盘龙七片所用的11味中草药主要来自外地。

2、道地中药材品牌没有形成  商洛中药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但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商洛道地中药材品牌没有形成,一谈到商洛中药都知道商洛丹参,而对其它品种一无所知。除丹参外其它品种都没有通过国家GAP认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准入证”没有完全获得;骨干品种的区域化布局没有形成,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水平较低。

3、单品种产业链没有形成  中药创新体系不健全,创制新药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新药太少,没有形成以商洛大宗道地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品、提取物、中成药等单品种产业链。也没有形成拳头产品带动种植基地发展的局面。比如,全市连翘总面积20多万亩,产量是全国第一,没有形成连翘保健品、中间提取物中成药系列产品链,只是采收后销售原料,产业拉动不大,在全国有名气的丹参,也没有形成理想的系列产品链。

4、中药营销体系不健全  全市从事药材购销单位500个,其中个体经营户363家,占总数的70%,没有较大的药材销售企业集团。天士力商洛植物药业公司是目前全市最大的地产药材经销企业,年加工销售以丹参、柴胡为主的道地药材五千吨左右。道地药材难以进入国内外主流医药市场,市场占有率低,特别是没有打入国外市场,打入的也只有以食用为主的初级原料。

5、产业发展模式落后  多年来,各级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建立了一些中药材基地,然后组织发展中药工业、中药商业,推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属农业促进型,这也是产业发展初期必须走的路子,如黄姜产业的发展。而产业发展比较先进的模式应该是以市场需要的产品确定中药工业规模大小,以中药工业需要的原料,来确定原料基地大小(即中药农业规模大小),以中药工业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即属工业促进型;我市要达到工业主导型的中药产业发展道路,还需相当长时间。

二、商洛现代中药今后发展思路

现代中药是我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是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应坚定不移,加大力度,加快发展速度,总体目标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省内外中医与科研教学单位为技术依托,运用现代科技推进种植规范化、加工现代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进程,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到2010年,全市中药材总面积达到180万亩,其中野生抚育80万亩、规范化种植70万亩,年产量50万吨,中药产业增加值35亿元,占全市GDP25%以上,丹参、连翘、桔梗、五味子、柴胡五大商药成为国内知名中药材品牌,开发生产销售额过亿元的中药知名产品3个,使商洛成为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西部优质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中药农业下降到50%。到2020年中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全市GDP35%以上,中药农业占中药产业的比例在30%以下,基本实现中药农业现代化、制药企业现代化、药品生产标准化、中药产品品牌化和医药市场国际化目标。把商洛建成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国家重点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经济技术实力的现代中药加工生产基地,中国西部药都。

总体思路是:按照市场导向、生态循环、科技创新、龙头带动、规模经营五大原则,突出以五大商药为主的五大体系建设。

(一)种植生产体系

开展以五大商药为主的良种繁育,制定五大商药栽培技术规范,完成GAP认证,取得市场“准入证”,采取野生资源抚育和人工种植相结合的办法,建立道地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形成以蟒岭、秦岭主脊、流岭为主的连翘基地、以鹘岭、新开岭、郧西大梁、镇安西部山脉为主的五味子基地、以洛河、丹江河、银河沿线为主的丹参、桔梗基地、以流岭山丘陵地带为主的柴胡和山茱萸基地。五大商药成为国内中药材品牌。

(二)创新体系

积聚市内外产学研力量,重点开展以五大商药为主的提取物、保健品、中成药、濒危稀缺中药材优良品种繁育以及复方药物开发、标准物质、指纹图谱等标准技术的研究;大力挖掘民间药物秘方,积极引进和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剂技术的新工艺,推进缓释、控释、靶向微囊颗粒等新型制剂的产业化,加快对香菊片、盘龙七片等传统名药的二次开发,努力形成以商洛道地药材为原料的系列产品链。

(三)加工体系

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改造现有中药加工生产企业,吸引国内外中药企业来商建立药材加工基地,不断扩大中药加工规模,促使药医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迈进,力争到2010年形成五大商药的中间提取物生产线,加工转化道地中产药材达到40%;到2020年,形成五大商药系列产品,形成2个以上10亿元的中药企业集团,中药工业占到中药产业的50%左右,加工转化本地药材70%以上。

(四)信息服务体系

以陕西中医药网为基础,建设上连国际、国内各大药市,下接全市中药种植生产企业、药业协会、种植营销大户的信息网络,随时为药农提供市场和技术信息;各药业基地乡镇按照“自愿自主、自负盈亏”的原则,建立中药材协会,农业技术单位围绕药材基地建设开展各项指导服务,形成以技术人员自觉服务、协会自我服务、科研院所指导服务的长效服务机制,使药农熟练掌握五大商药的规范化栽种植规程。

(五)营销体系

培育或引进药材销售龙头企业,形成与市内各药材公司、药材购销点、个体药返、制药企业购销网互补的中药营销体系。鼓励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开避国外市场,扩大商洛中药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10年,以五大商药为主的商洛中药在全国药市在一定知名度,并占有一定份额。到2020年五大商药和2个以上中药进入国际市场。

三、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继续把中药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支柱产业常抓不懈,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成立中药现代化领导机构,明确科技、农业、林业、金融、国土、财政、药监等部门职责,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宏观管理工作,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发展局面。各级政府重点抓好中药产业区域布局规划,指导中药产业化经营,促进中药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建设工程、一村一品工程有机结合,着力创建中药种植、加工、流通之间的新型利益机制,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建立示范基地,在保护药农利益的基础上,引导药农守信守法,促进药农与龙头企业真正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市县(区)政府要将中药产业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进行考核,按照发展规划制定阶段发展目标,定期考核,完成好的表彰奖励,完成不好的要通报批评,促进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增强企业的主体地位,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实现中药现代化,建立中药现代化的五大体系,单靠行政手段是不行的。各级政府要认真吸取二十世纪末发展薯芋的经验教训,遵循市场规律,减少行政命令,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科学分工、规范运行、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天士力商洛植物药业公司创建的“企业十科研十基地十农户”或“企业十协会十农户”的模式在药源基地建设初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实践中暴露出的弊端是药农和企业任何一方不守信用,都会影响基地的发展,制约手段不硬;柞水县的“林药”结合模式,适应于山多地少的地区建立药源基地,但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缺陷是企业和药农的结合不十分紧密,具有不稳定性。应该引入现代产业发展模式——土地作为资本的股份制,即:在自愿的基础上,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以资金、技术入股,建立一个从事集中药材生产、研发、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股份制公司,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土地作为土地资本,入股分红,农民既是股东又是农业工人到公司干活挣工资。这种模式优点是将中药基地建设与中药产品加工结合为一个整体,解决了基地与科研、加工不太紧密的状况,减少了农民的种植风险,有利于药源基地建设的规范化和集约化,也有利于中药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是今后发展方向。 

(三)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关键目标的完成

一是市县财政要设立中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种植规范化的研究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种质资源保护、新药研发补助、技术平台建设、人员培训、项目前期费用和技改贴息支持,奖励对中药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二是金融部门要加大对中药产业的贷款额度。中药加工企业改造工艺、扩大生产规模、中药种植企业及营销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各商行银行都应按双赢的原则,跟踪服务,大力支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三是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投入,中药现代化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有专项资金扶持;省政府也将中药产业列入陕南绿色产业专项予以扶持,所以,市内各企业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选择包装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和产品,争取中省资金的扶持。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商建立药源基地,创建医药企业

充分利用商洛政府网站及其它网站、报纸、电视、研讨会、招商引资座谈会、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向国内外介绍商洛发展中药产业的优势、优惠政策措施及商洛中药文化,使外界了解商洛、认识商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县(区)政府要采取各种形之有效的措施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商洛建药源基地、加工企业、购销公司,力争使地产药材加工转化率达到70%。要制定和执行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坚决杜绝一切不合理的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及时查处和纠正破坏客商利益的人和事;形成外商引回来、留得住、能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中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和巩固我市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的科研协作和联系,聘请专家、学者为首席专家或顾问。大力挖掘和培养市内相关专业人才,形成一多层次、宽领域、高素质的中药企业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商洛师院、商洛职业学院设立中医药专业,与西农大联合培养中药硕士生;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按照“面向全国,融入西安,跟进关中”的思路,充分利用西安科技资源,形成具有商洛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单位要成为招引外地优秀人才来商开展工作的主体、科技创新的主体、成果应用的主体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体。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商洛市人民政府